【本报首席记者 陆晓曦】在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的"社区云"大屏前,65岁的王阿婆正用语音查询当天的助老餐菜单。这个融合了AI语音识别、区块链食品溯源等技术的智能系统,操作界面却设计得像老式收音机——旋钮调频式的交互方式,让社区老人用得毫无障碍。这个细节,折射出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独特哲学。
作为全国首个全域推进数字化转型的超大城市,上海在2024年全面升级"15分钟社区生活圈"建设标准。记者历时一个月走访发现,这场发生在城市毛细血管里的革命,正在重新定义智慧城市的人文内涵。
数字化的市井基因
早晨七点的蒙西菜场,每个摊位前都悬着两块屏:上方是区块链溯源的电子价签,下方是手写价格的毛边纸。"我们保留了阿姨爷叔砍价的乐趣。"菜场改造负责人周明指着智能秤说,"但扫这个二维码,能看到蔬菜从崇明农场到这里的全过程。"
上海神女论坛 这种"科技隐身服务"的理念贯穿全市。在徐汇区天平街道,百年梧桐树挂上了传感器,数据实时指导环卫作业,但落叶清扫仍留给居民"踩秋天"的缓冲时间;杨浦区四平社区的智慧停车系统,会为放学时段接送孩子的车辆自动延长15分钟免费时长。
云端里的邻里客厅
午后的虹口区市民驿站,一场特殊的"线上弄堂会"正在举行。通过VR设备,腿脚不便的居民可以"走进"施工现场,对加装电梯方案发表意见。技术提供商趣丸网络透露:"我们特意保留了虚拟会议室里的八仙桌和搪瓷杯元素。"
阿拉爱上海 数据显示,上海已建成1560个这样的数字化社区议事平台,老旧小区改造意见征集效率提升300%。但令人意外的是,同步增长的还有线下邻里活动参与度——"先云上混个脸熟,再线下喝茶"成为新趋势。
智能时代的温柔防线
夜幕降临,长宁区江苏路街道的独居老人家中,水表、电表的异常数据会触发"双保险"预警:系统自动派单给物业的同时,结对志愿者的手机也会收到提醒。这套获得全球智慧城市大奖的系统,设计灵感却来自传统的"弄堂守望"。
上海龙凤千花1314 "最好的技术是让人感觉不到技术。"市数字化转型办公室副主任李岩表示。今年新上线的"就医一键通"服务,用语音交互代替复杂操作,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,使用量已突破200万人次。
平衡木上的创新
不过快速推进中也面临挑战。在黄浦区试点"数字管家"的杨阿姨坦言:"现在什么事都要扫脸,有时候就想和真人唠唠嗑。"对此,上海创新性地在每个街道设立"数字服务台",保留人工窗口的同时培训"数字陪跑员"。
随着《上海市数字化社区建设指南》发布,这套"科技赋能+人文关怀"的模式正在形成标准。正如市人大代表施欣蔚在调研报告中写的:"城市的终极智慧,不在于有多‘聪明’,而在于有多‘懂你’。"(全文约3580字)